线上股票配资合法公司_个人炒股配资/手机网炒股配资交易
线上股票配资合法公司_个人炒股配资/手机网炒股配资交易
罗雪村|马甸往事

马甸傍晚(水粉)1979年写生

文、图 | 罗雪村

小时候,家从东四搬到德胜门外紧邻马甸的祁家豁子。马甸是上学、进城必经之地。

为什么叫马甸?

以前德胜门外关厢向北,一马平川,烟村不断。小时候,马甸、祁家豁子周围还是平坦的农田、野地,一到冬天,一片萧瑟、荒凉。作家老舍描述他早年到德胜门外所见:“出了关厢,他们走上了大土道。太阳已经上来。这里的太阳不像在城里那样要拐过多少房檐,转过多少墙角,才能照在一切的东西上,而是刚一出来就由最近照到最远的地方。”

马甸一带清朝时还是水草丰茂,从蒙古草原进贡的马匹先在这里牧养,加之京师与口外往来的“马道”和羊马贸易的商道都经停这里,形成马、羊集散地,马市、马行(指贩运、圈养、交易骡马的行业)兴盛起来,人住店,马入圈,马店多起来,自然而成“牧马畿甸”。

后来,马行、马店南移到德胜门外关厢,小时候在关厢街边见过钉马掌的。

再后来,马甸就只圈羊、贩羊了。

当年画《马甸傍晚》的地方 2024年4月摄

马甸老庙(钢笔)2015年速写

在元大都北土城墙边上,不知是庙是庵,院门总关着,只能看见屋顶灰瓦和一片松柏,寂静、阴郁。它旁边有一片平房,住着不少人家,现在都没了,就剩它孤零零地守着清净。

马甸土城豁口(铅笔、水彩)2024年4月写生

明代废了元代北城垣后,为便于交通,在此段土城墙扒了个豁口,就有了“祁家豁子”。

豁口那儿有家支着破布棚子专卖羊杂碎的小铺,老远就能看见里面冒出膻味儿的热气。北顶三队有个老头儿,麻子脸,勾鼻子,穿着油渍麻花的长棉袍,早上上学经过那儿,总能看见他来一碗羊汤,再喝上二两,然后拉着平板车哼着小调慢慢悠悠去城里掏粪。

那冒着膻味儿热气的小铺和拉粪的老头儿都没了,它和他在这世上无声无息地活过,又像微尘无影无踪。

马甸小学

1962年,止于童蒙,背起书包上学堂。

第一天上学是父亲领着去的。那时候马甸四周除了农田、荒地、野河,还有坟圈,一片坟圈中间有条小道就是我们上下学踩出来的。

小学一年级,是在一座乌黑的大庙里上课。60多年后才知道,校舍叫后黑寺,因为房顶铺的一水儿黑琉璃瓦,建于1645年,南边还有前黑寺,我上学时就没了,说是被火烧毁了。离前后黑寺不很远的另一寺院,因房顶铺的黄琉璃瓦而叫了黄寺。

1934年,后黑寺响起读书声,校名叫“西北小学第四部”,1937年停办;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接办“北郊西村简易小学”,次年更名为“国立成达师范附属小学”;1949年后又改名为“回民学院第一附属小学”,到1954年又叫了“马甸小学”。

童话作家郑渊洁生于1955年,与我同岁。他在马甸小学念到四年级,1966年辍学后随父母亲去了“五七干校”。他说他的个人档案文化程度一栏就停留在“小学”。那年全国“停课闹革命”,我和他一样,也上不了学了。

马甸小学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就是在那里上了第一堂图画课。我拿着蜡笔,照着画完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大苹果后,又照着铁铅笔盒上彩色图画画起来,还清晰记得画的是雨中青蛙在荷叶上跳舞,鱼儿在水中游戏……

就那时迷上画画,从此画了一辈子。

马甸小学旧址 2006年摄

图中两侧房子即后黑寺,校门是原来的庙门,门口两边各有一株大槐树。

马甸小学今貌 2024年4月摄

马甸清真寺

马甸清真寺前过去有条小河,一到夏天蛙声一片。后来小河不见了,说是变成暗河了。清真寺附近有回民墓地,见过穆斯林的葬礼。但对这座清真寺,知之甚少。

近日,走进马甸清真寺,才对它有了些许认识。

清朝初年,马甸已有众多回民生活聚居,清真寺应运而生。寺内清代石碑记载:京师德胜门外旧有清真古寺创自康熙年间,为回民朝拜之地。因回民之众和清真寺在北城的规模及重要性,流传“南有牛街,北有马甸”一说。

几百年来,回民在马甸聚居并经营马羊行。“自古中国回民,虽身居棚户泥屋,而心怀真理高贵。盛世乱世紧靠清真寺求生,温饱饥寒仰仗伊斯兰迎送”。生而为人,不信仰何以为证,先前的回民乡老给后人留下这座为沐浴、礼拜、讲经和教学之需的清真寺。这里也曾是一座校园,1890年,清真寺内办起新式学堂——“回民义学”,民国四年又办了“北郊私立广育第二小学”。

动乱十年,马甸清真寺被工厂占用,礼拜大殿成了厂房。1982年,马甸清真寺恢复寺产,之后,用回民乡老集资和寺院自养及乜贴收入对寺院进行了几次修缮。

寺里有块石碑,刻有回族作家张承志为马甸清真寺撰写的《百五十年后再修马甸清真寺碑记》:“想马甸一村寺耳,考古不能比攀唐宋古建,若论真诚,则自信与大方无异。”“修复之始末,常勒石以铭记。然而石碑难免于浸漫,生命终有其无常。即便圣洁之寺,亦有衰兴前定。痛感最应刻于石,更应铭于心者,唯有安拉乎……”

徜徉于翻修一新的清真寺,回味这位回族作家所言自道光三十年马甸清真寺重修后150年来,“天灾人祸,谁能尽数。神圣之所,几道辱劫。幸而天道凛然有序,岁历巡回至今……”深感这座寺院的清静、祥和来之不易。

马甸清真寺(铅笔)2024年4月速写,寺内顶建望月亭是典型四合院式风格

马甸清真寺(铅笔)2024年4月速写

这棵槐树陪伴清真寺岁岁枯荣,已经400年了。

赶 羊

在马甸,没见过牧马,见过赶羊。在北面的田边、野地,天黑了,赶羊人随地一躺,露宿天地间。

马甸以前有很多羊圈。赶羊多是从口外来的,赶的羊群有的不只几百上千只,还有上万只的。赶羊人有羊倌、账房先生、狗爷(专事驯狗的把式),还有百余条獒犬,另有白余峰骆驼载着几个月所需的物资行李,想见那场面定是浩浩荡荡。而马甸回民也北去赶羊,“塞外严冬,赢羊难度,马甸回民不避劳苦求之,风餐露宿赶回。厩养牧放之畜,使之存活渐壮。间有微薄所得,生计即在其中。”道出赶羊的艰辛。

据老辈人讲,从口外赶来的羊就圈在马甸,随卖随宰,城里开羊肉铺的多到这儿来捆羊。所谓捆羊,就是选好要买的羊,请清真寺阿訇代刀,待收拾干净后捆在车上,齐活返城。也有买卖大点儿的羊肉铺为保障质优价廉的货源,自己花钱或租或买地收羊圈养。想见过去的马甸,经济生活还是挺繁盛的。

赶羊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有,只是规模小了,画有速写。1980年12月8日日记:“夜晚,在马甸路边,见到几群被哄赶着由北南去的羊群。穿着白羊皮大袄的牧羊人‘嗨—嗨—’地吆喝着,不时响起鞭声,夹杂着山羊‘咩—咩—’的叫声。当马路上驶过‘红旗’‘皇冠’时,羊群就惊恐地拥挤在一起。这些相依为命的生命,草原是牠们的家,那里——天苍苍,野茫茫,可命运把牠们赶到这个‘现代’的陌生地方,还要穿过闹市,最后走向南郊的屠场,可怜啊!但不幸中的有幸是,羊群还不知自己一步步在走向死亡,可能还幻想着转场去另外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……夜记。”

其实,人也不例外,每天不也是——向死而生吗?

后来,一听到俄国民歌《三套车》,一看到法国画家米勒的《牧羊女》,都会想起那些羊群和赶羊的人。

赶羊人走过的地方(水粉)1981年写生

赶羊人(碳铅笔)1980年5月12日速写

土城(铅笔)1982年写生

冬日农舍(碳铅笔) 1977年写生

马甸秋天(水粉)1980年写生

翻看以前画的马甸、祁家豁子写生,不免想念过去的乡野村舍。那时候的风景舒朗、清明,空气中有泥土的气息,还有日暮晨昏,冬去春来,能看着麦子一天天长熟、稻子开始收割……现在都是奢望了。

人老了,爱回过身看看小时候。

近日回马甸走走看看,变化之快之大,全不认识了。想想小时候盼着长大,现在却常想小时候,可一切遇之偶然,去,则是必然。

(旧京写生系列之二十二,写于2024年4月17日)



友情链接: